• 2025-10-23
    子午工程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工程于2025年3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2025年10月20日,子午工程二期建设成果荣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子午工程二期与一期融合运行,成为国际上覆盖范围最广、监测要素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目前,子午团队基于多种电离层探测设备,在特大地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变化及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我国上空特大地磁暴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极度降低,并引起高频 ...
    查看详情
  • 2025-09-26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中尺度电离层行扰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MSTIDs)是电离层中一种典型的空间天气现象,表现为电子密度在空间上的准周期性波动。该类现象通常由低层大气波动上传、高能粒子注入、电动力学过程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引发,对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一直是空间物理和电离层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子午工程二期中国双子极光雷达网(CN-DARN)的建成和运行,我国在中纬度地区电离层探测能力显著提升。该雷达网与日本北海道的雷达设备协同观测,为研究MSTIDs在亚洲地 ...
    查看详情
  • 2025-09-25
    科研人员在亚极光区极化流(SAPS)演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亚极光区极化流(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 SAPS)是存在于地球亚极光区(极光卵赤道侧)的高速等离子体流动,是磁层-电离层系统耦合作用的主要表现之一,其活动特征与空间天气扰动(如磁暴、亚暴)密切相关,对航天器轨道、卫星通信等关键领域影响显著。 亚极光极化流(SAPS)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目前学界对两类 SAPS 的认知呈现 “昏侧研究深入、晨侧探索有限” 的特点:从昏侧 SAPS 来看,作为最早被发现、 ...
    查看详情
  • 2025-05-07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基于子午工程自主数据在中国区域中性风的暴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性风是影响电离层-热大气层系统中物质传输、电流、动量和能量传递的关键因素。强磁暴期间,焦耳加热和高能粒子沉降扩张至中纬度地区,引起中国区域大气环流和中性成分的改变,会导致电离层正暴/负暴的现象。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区域的细致研究和分析,近些年来子午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区域精细化研究提供了条件。近日,空间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全国重点实验室空间天气预报中心、空间天气模式中心、电离层与中高层大气研究室团队与芬兰奥卢大学蔡磊教授、克莱姆森大学鲁娴教 ...
    查看详情
  • 2025-03-13
    电离层风暴:新研究揭示20年来最强地磁暴对我国电离层环境的冲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乐新安研究员和美国麻省理工Haystack观象台张顺荣研究员等国内外合作者,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构建的北斗同步卫星信标全国电离层综合观测网,结合“子午工程”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与数值模拟,揭示了“2024年5月超级磁暴”期间我国扇区电离层准周期的异常扰动现象及其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rplay of Gravity Waves and Disturbance Electric ...
    查看详情
  • 2024-05-08
    子午工程成果报道篇|新型大气观测雷达系统及探测模式探索
    本期摘要     子午工程团队成员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团队,利用子午工程MST雷达和海南VHF雷达的建设、升级改造和运行,在VHF频段阵列雷达探测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方向开展了许多探测技术类和物理机制类研究,通过发展新的探测技术来推进空间物理机制研究,又基于物理机制研究的需求改进升级观测设备和探测技术。在2023年开展了一系列先进设备研制、技术实现和多种设备联合观测相关工作,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发表在多篇《JGR: Space Physic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