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3电离层风暴:新研究揭示20年来最强地磁暴对我国电离层环境的冲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乐新安研究员和美国麻省理工Haystack观象台张顺荣研究员等国内外合作者,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构建的北斗同步卫星信标全国电离层综合观测网,结合“子午工程”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与数值模拟,揭示了“2024年5月超级磁暴”期间我国扇区电离层准周期的异常扰动现象及其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rplay of Gravity Waves and Disturbance Electric ...查看详情
-
2024-05-08子午工程成果报道篇|新型大气观测雷达系统及探测模式探索本期摘要 子午工程团队成员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团队,利用子午工程MST雷达和海南VHF雷达的建设、升级改造和运行,在VHF频段阵列雷达探测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方向开展了许多探测技术类和物理机制类研究,通过发展新的探测技术来推进空间物理机制研究,又基于物理机制研究的需求改进升级观测设备和探测技术。在2023年开展了一系列先进设备研制、技术实现和多种设备联合观测相关工作,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发表在多篇《JGR: Space Physic ...查看详情
-
2024-04-19子午工程成果报道篇|极区电离层对太阳风暴的响应研究本期摘要 子午工程团队成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利用南极中山站相干散射雷达、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和通门式磁力计的联合观测数据,在磁层-极区电离层耦合系对太阳风暴响应的瞬时观测特征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利用子午工程极区自主空间环境立体观测系统进行日地能量耦合过程探测,研究结果揭示了能量粒子沉降影响电离层不均匀体动力学特征,获取了极区高空大气对太阳风暴的瞬时响应特征,给出了场向电流及电离层电场的驱动变化规律。相 ...查看详情
-
2024-04-03子午工程二期低纬高频雷达观测成果初现赤道电离层等离子体泡(Equatorial Plasma Bubble,EPB)是低纬赤道空间环境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能引起严重电离层闪烁,导致星地无线电信号衰落甚至通信完全中断,影响导航定位系统的可靠性。我国大陆南部、南海以及周边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空受等离子体泡影响严重。长期以来,由于海洋难以布设地基观测设备,对此区域内等离子体泡的产生与演化完整过程还缺乏有效的观测。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建设 ...查看详情
-
2024-03-12子午工程成果报道篇|AI助力揭示电离层变化“奥秘”本期摘要 子午工程团队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向辉教授研究团队,利用子午工程地基多台站的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结合卫星天基观测数据与太阳活动等信息,在电离层突发E层的人工智能建模与预报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该研究阐述了外界因素与突发E 层的复杂关系,揭示了电离层E区域气候学演化的主要过程与控制因素,对探索地球中高层大气的结构和长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工作已经发表在学科权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第一 ...查看详情
-
2024-02-23子午工程成果报道篇|极地空间天气里的“云”和“雨”编者语 2023年是收获的一年,子午工程勇于创新、积极作为,有效服务于前沿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运行成效显著,成果产出丰硕。为了更好地展示工程创新成果,“子午风云”微信公众号将继续推出成果报道篇,期待子午工程团队继续砥砺奋发、开拓创新,未来在科技创新征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期摘要 【子午工程山东大学团队,利用子午工程多台地基观测设备及PPMLR-MHD数值模型,对极盖区不均匀体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发现了地球磁层近乎完全闭合事件( ...查看详情